中国汽车行驶记录仪市场现状与展望
来源: 发布时间:2007-06-13浏览:2292
随着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重,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间的临近,交通安全问题必将从社会问题的层面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。从贯彻“三个代表”精神,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思想出发,党和政府必将会痛下决心,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。 汽车行驶记录仪(以下简称“记录仪”)在欧盟已成功使用,对减少交通事故起到巨大作用。中国应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,结合中国具体交通情况,从中国交通安全管理需求出发,闯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记录仪之路,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交通事故。
一、各地使用情况
《汽车行驶记录仪国家标准(GB/T19056—2003)》颁布以后,特别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颁布以后,各地也相应出台安装记录仪的文件。记录仪市场开始启动,到目前全国已安装了大约4万台记录仪。
1)湖南在国标颁布以前就出台了相关文件,赶在2003年春运以前安装了近5000台不符合国标的记录仪。入围企业是四川大科星、北京伟航、惠州锐神、成都611所、上海海旦、但至今没有一家按协议更换符合国标的记录仪。(据说,目前深圳xx公司在湖南准备更换2000台记录仪,以换取入围湖南的资格。)安装的5000台记录仪基本上无法使用,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,运输公司及驾驶员出现强烈的抵触情绪。目前,湖南市场完全停止,等待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。
2)贵州在2003年11月出台文件开始招标,有7家企业入围,装了约3000台。目前基本停止,主要原因是产品不合格,安装、维护跟不上。
3)内蒙古在2004年5月出台文件开始招标,入围企业为四川xxx公司、北京xx公司共安装了2000台,因产品不合格,服务跟不上(主要是四川xxx公司)等原因而停止安装。
4)新疆于2004年3月开始出台文件招标,入围企业为四川大科星、上海海旦、顺德必达、北京伟航、神讯公司、成都611所共6家企业。大概安装了1500台左右,目前基本停止。
5)浙江于2004年2月开始出台文件招标,入围企业为上海本安等14家企业,安装了约7000台。浙江省、市、运输公司层层招标,价格最低到700元/台,是目前记录仪市场相对混乱的地方。
6)江西于2004年4月开始出台文件,层层招标,市场动作不大,安装数量不多。
7)山西于2004年也开始出台文件招标,它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专业记录仪服务队伍的地方,当地政府组建了6个安装队伍。
8)广西于2004年1月开始出台文件,尚未招标,要求装带GPS的记录仪,暂时未见安装。
9)山东于2004年10月开始出台文件招标,尚未正式运作。
10)还有一些地方尚未出台文件,由企业自己联系运输单位安装。
各地记录仪推广使用基本上失败,有以下原因:
1、所有出台文件只规定价格上限,未规定价格下限,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恶性竞争,导致不合格产品大量被安装。
2、一些省市记录仪项目负责人不完全明白记录仪的使用及作用。
3、目前安装的记录仪最多只起到运输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,根本满足不了交警执法的功能。
4、记录仪主导思想出现偏差,不了解记录仪在中国应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为主导思想。
5、产品质量不符合国标,无法正常使用。
6、各厂家软件不统一,数据接口也不能通用。
7、没有一家企业真正能够做到良好的安装维护服务。
8、大量贴牌企业一无实力二无技术三无产品,只追求短期利润,极大程度扰乱了市场。
二、记录仪厂家情况分析
目前60多家通过国标检测的企业,其中2/3是贴牌生产,或代理销售其它企业产品;真正有技术、有资金、有生产线的企业只有18家左右。
记录仪市场缺乏集团公司大规模介入,厂商不能以宏观上把握市场发展方向,不明白政府需求(交警执法),不具备安装维护服务网络,不了解记录仪真正使用效果,产品质量不符合国标,过于追求短期利润,缺乏社会责任感是目前记录仪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。
三、建议
1、记录仪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,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,在中国最大的现实作用就是交警执法,加强道路交通安全,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。政府应尽快出台指导性文件,规范市场,不能让市场再长此混乱下去。
2、吸收欧盟成功经验,结合中国具体情况,在一个省(地区)开始规范化试点,总结经验教训再全国推广。
3、加强舆论正面宣传引导,曝光一批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名单,召开一次省一级记录仪负责人研讨(培训)会议,征求意见,统一思想,避免记录仪市场更加混乱。
4、统一执法软件,统一执法模式。
5、加强交警执法力度,让记录仪真正起到减少交通事故的功效。
6、政策扶持3—5家有社会责任感、有实力、有技术的企业。
7、迅速筹建一家全国性服务公司,先试点后推广解决长久以来记录仪的根本问题,服务网络必须在记录仪大规模安装以前建立和完善。
8、尽快建立记录仪强制性认证准入制度,避免一些企业投机取巧,送检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,而生产销售的产品根本达不到送检样品的质量,应坚决淘汰这些扰乱市场的企业。
9、出台相关政策一定要保证到执行的力度。